翡翠中国文化的最大特点历史与艺术的双重奏鸣
翡翠:中国文化的最大特点,历史与艺术的双重奏鸣
翡翠,即硬玉,其名称源自古人对红色和绿色的描述。东汉时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翡”解释为赤羽雀,“翠”解释为青羽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形容鸟羽毛的字被用来描绘红色和绿色的饰物。在宋代,“翡翠”这个词汇开始用来形容碧绿色的碧玉,这时候所指的是硬玉,主要产于缅甸,因此又称为缅甸玉。
考古文物资料表明,英国历史学家李约瑟认为18世纪硬玉才从缅甸传入中国云南。一般认为我国真正出现缅甸翡翠是在明代以后的事。在清代,由于皇宫贵族对其喜爱, 翡翠成为“玉中之王”,身价百倍。
据苏富比和太古佳士得拍卖行记录显示,一些高档帝王级别的翡翠价格可达百万甚至更高。而一对晚清老坑种玉镯价值竟达1000万港元,是非凡收藏品中的佼佼者。因此,有人说:“黄金有价、玉无价”。
由于其较大的增值空间以及极高的鉴赏价值,国内一些珠宝拍卖会上高级仿生种类及自然种类之珍品报价不断创新高,其增值速度是其他保藏品难以比拟。此外,还有玻璃种、冰种、糯米种等多样化类型,其中老坑玻璃种因其光泽细腻纯净,无瑕疵而尤受欢迎。
对于收藏爱好者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上等才具有收藏价值;其次,要搞清楚三大概念——即“种”、“水”、“色”,根据这三者的结合来判断是否具有收藏价值;最后,一件达到收藏级别的首饰需要具备未经人工处理天然真货、漂亮饱满形状以及好的工艺特点。这将帮助我们把握机会,用慧眼去寻找那些真正美丽且珍贵的地球宝石——故有的璀璨,如同夜空中最亮星辰一般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