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中选购和田玉的智慧融会贤能如孔融让梨
我们都知道,选购的目的和出发点不同,就会有这样的疑惑。小编就不说什么如何鉴别,怎么选购这样的回答了,我们从收藏的角度来聊一聊。
首先,我们要明确收藏的目的。收藏区分不同的主体,一方面国家的收藏一般放在博物馆,另一方面个人的收藏放在家中。而和田玉属于有贴身佩戴属性的物件,它既是主人心意相通的玩物,也是比较贵重的藏品。在小编看来,大部分人潜意识中的收藏是认为“我现在买入这个货品,在未来它会值多少钱”。然而,从玉商的视角观察,我们普通消费者所关心的是在未来能否用同样的价格购买同等玉件。这一点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
市场是一个充满商业行为的地方,其流通之所以存在,是为了赚取更高利润。因此,商家销售玉件时挑选原则并不是最好看,最精致那款,而是能不能快速进行资金周转变成现钱。这一点与个人买家的私人情怀形成鲜明对比,每个人的审美角度都不一样,有很大的差异。在实话讲个人眼光不一定得到市场主流认可的情况下,这种差异尤为突出。
一个典型案例就是十几年前苏工审美变化非常偏好雕琢“大头款”的观音,如今市场中仍有不少老玉商持有这些多年前做出的“精美苏工”,按如今的审美眼光来看,这些比例并不理想,造型过于仿古,线条也不够柔和。不管怎样,当年也是实打实花了不少工费,但到如今压在手里难以出手,有不少玉商选择将这类雕工较为古老的玉件采用“倒档”的方式进行销售,即低于成本价亏本清仓。诸如此类审美发生改变带来的收藏贬值,也是我们很难预料到的,因为社会流行风潮每时每刻都在变,没有人知道未来会怎样。
其次,我们要认识到流通对于价值产生意义。当有一些名贵古董拍出了高价的时候,本质上是在从一个藏家转移到另一个手里。但这个过程却被很多人无意识地忽略了。对于玉商来说,最喜欢的是原料,无论漂亮籽料还是没有太多杂质山毛料,都算非常良好的收藏。这类料子在未来都可以比较轻松地变成利于销售时髦货品,有许多直播间把这种理念传递给我们的消费者,比如鼓动小白客户去购买一些所谓“重皮色”原籽,“本末倒置”的 收藏观念对消费者来说非常不利,因为这些原料虽然质量好,但如果不是自有资金丰盈的话,在未来的时间内很难变现,还可能陷入到鉴真麻烦中。
最后,我建议那些真心需求自己珍惜的大珠径的手串、无事牌等等,这些题材属于业内“素活”,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只需要单纯去看质量,不需要高深鉴定技巧,这样的选择站在任何角度都是最优选择。消費觀要端正,不是贵就一定好的,選擇適合自己的才是不錯 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