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绛彩瓷器之所以价值不及粉彩犹如春天里的嫩绿与繁花相比虽各有独特之美但总归于后者那份成熟与璀璨
深入探究其原因,我们发现首先在于保存问题。纯粹的浅绛彩瓷器由于在填彩前不用玻璃白打底,成品虽然有一种水墨画风韵,但是上面的彩其实很容易剥落,保存不好可能几十年就完全脱彩了。
其次,是流行时间较短的问题。浅绛彩的流行时间较短,从光绪34年以后就逐渐衰微,再加上新粉彩出现、冲击而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此外,由于粉彩含量高的浅绛彩瓷器难以保存,而粉彩占比大的浅绛cairo没有浅绛色的纯粹美感,可谓是有“两难”境地。而粉彩瓷则要纯粹许多,即使是在色地釉瓷器上运用也很能发挥粉彩的独特优势。
再者,也是市场需求和藏家群体的问题。浅绛颜料属于比较特殊的品种,其藏家也属于较单独的一个群体,不如粉青蓝黄红五色共存的多样性广受欢迎,在市场流通性上劣势较明显。
最后,不同类型之间还存在着产品结构和艺术风格上的差异。在拍卖市场中,有些珍贵且完美保留状态下的人物山水方瓶、诗文玉壶春等作品确实显示出了极高收藏价值。但是,这样的例子并不普遍,大多数情况下,只能看到它缺乏一致性的生态系统支持,使得它未能像其他更为丰富多元化的收藏品一样获得广泛认可和热销。
因此,当我们试图解答为什么光绪时期的浅红色琮式瓶价格普遍低于同期晚清官方窑所烧出的官窑款式碧波双耳杯或八仙过海盘的时候,我们必须从这些复杂因素出发去理解,并承认它们对这一现象产生了深远影响。这需要我们将视野扩大到整个文化环境,以及那些决定收藏品价值最终走向的人们行为习惯,以此来构建一个更加全面的解释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