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的谜团和田玉籽料还有多少真相将如何揭晓
今天小编在微信里看到一篇文章,里面有这样一段描述:“自 2015 年 5 月,和田已对外公拍出 1000 亩戈壁范围的籽料开采地,8 月份又公拍 2500 亩开采地。这也是自 2007 年当地政府实施禁采以来,首次对外如此大规模公拍。”看到这样的新闻,小编不禁一惊,国土资源部的限采令已经多次下发,严令禁止和田玉的开采,为何现在又突然放开了呢?查阅各方资料后,小编才知情况原来是这样的。
人民网在 2012 年报道过这样一篇文章,其中提到:“记者从和田地区行署获悉,当地已对外公拍出 1000 多亩戈壁范围的籽料开采地,这也是自禁采以来首次如此大规模公拍。年内还计划再增加到2500亩。”然而,如今我们知道,那时的情况并非如同小编所理解的一样,现在看来那只是一个传闻,没有实际发生。
尽管这是一则不实报道,但它反映了人们对于新疆和田玉市场动态关注度之高。在了解了这一误解之后,我们就不得不思考一下关于新疆和田玉市场现状的问题。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历史。在2003年之前,大多数人不知道和田玉值钱。到了2004年开始,当地政府举办了第一次“文化节”,随后每两年一次,“学术研讨会”,以此普及知识。头几年政府管理并不严格,只要缴纳费用,就能获得授权。但很快,由于乱挖乱挖导致资源枯竭,对于保护国家宝藏尤为重要的政策措施被推出了,并且执行得非常严格。
最终,在2007年的10月份,一项全面的禁采令被发布,以此防止进一步损失珍贵资源。而为了更好地控制这种乱挖行为,从河道保护区到农用土地、防洪堤、桥梁以及公路旁边设立了一系列限制区域。此外直升机也被用于监视违规活动,并抓获近200台非法使用机械进行乱挖者的设备。
但是,即便是在这个紧张警惕的大环境中,也有人尝试通过法律途径寻求机会。当局决定允许一些特定的区域进行有限度的小规模公开招标。这意味着只有那些能够承担巨额成本的人才能参与竞争,而这些成本包括购买授权费用的高昂价格,以及必须在短时间内完成整个项目过程中的所有工作——包括勘探、清理以及维护环境恢复工作。即使如此,这种做法仍然遭到了批评,因为它可能导致更多的人破产,而不是真正解决问题。
至于是否真的还有大量未被发现或未被开发利用的情境存在,这仍是一个悬念。一位曾经在河床上挖掘过长达十余年的老手说:“虽然他们声称有很多地方可以再打,但是我知道那里都是以前已经无序取走过的地方。”
他补充说:“现在,不管你花费多少钱,你都不能保证找到什么好的东西。你只能偶尔得到些许成果,然后花费更多时间去处理它们。”
另一位曾经参与“民间招标”的商人也表示,他们认为那些公开招标的地块往往早就受到了滥取,所以实际上的收获远远低于预期,而且因为极高的成本,他们常常会赔本赚吆喝甚至直接倒闭。他强调,“运气不好的话,你可能根本不会找到任何价值。”
最后,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那么为什么大家觉得像这样的事件不断发生?答案似乎很简单:因为人们总是希望听到好消息,即使这些消息没有依据或是不准确。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我们的故事只不过是一个关于希望与现实之间差距的一个缩影罢了。而且,如果让别人相信这个故事,就像告诉他们永恒幸福就在前方等待一样——但事实上,它可能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心灵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