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童话故事般的玉器市场为什么现在生意变得如此沉默
在遥远的河姆渡文化时期,公元前五千年的中国,玉器便悄然绽放。如今,一块来自岫岩老玉沟的宝物——距今12000年以上的砍斫器,在辽宁鞍山海城东南45公里的小孤山上露面。这不仅证实了中国最早的玉器与石器并行发展,而且揭示了1万多年前,我们的大地上已有了玉石共用的时代。
然而,不可避免的是,与和田玉、翡翠等资源有限之物相比,其交易价格不断攀升,这让许多喜好者望而却步。原料投资者的高昂要求和琢玉者的谨慎态度,让整个行业陷入僵局。即使是工艺精湛的大师也只能提升价格,而非普及化收藏,使得玉雕成为小众藏家的玩物,对整个行业造成负面影响。
现今做玉器生意的人们采取了一些不正当的手段,比如以抽奖和抵现金吸引顾客,以低价打造高价产品,再通过代金卷或其他手段获取极高利润。而这些手法往往基于消费者对玉无知的心理,或是利用“黄金有价,玉无价”的说法进行低成本、高利润的盈利模式。在某些情况下,即便国家鉴定机构出具证明,但由于结构相同而价格差异巨大的情况依旧存在。
这背后可能是商家站在国人对未知商品过分追求的情感心理中营销,而不是真正站在消费者大众消费的立场。举例来说,一位县城青年开设服装店所需资金为15万元,而一些做玉业的人则能以10万元左右实现类似收益。这说明虽然市场给予了巨大的空间,但问题在于经营方式是否健康、是否道德。
因此,我们必须反思:为什么有些人将这一领域视作投机倒把赚取不义之财?我们忘记了“君求财,取之有道”的古训,以及商业应有的规矩与底线。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只有那些真正尊重品质、温润施恩的人才能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而对于那些感觉到困难的能人,也许只需要调整心态,就能迎来一场全新的致富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