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玉古称最高贵的玉石品种犹如老卫把船开到河中心去的故事中那般璀璨夺目
十年前,在一次偶然的逛地摊中,我发现了一块汉代玉洗,外表呈现出深红色的包裹,质地为白玉。对此,我感到怀疑,便询问摊主,并向他解释我所见到的白玉红皮现象。然而,当时我并未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这块洗涤后的红色玉石,其质地却显得异常薄弱,更像是透闪石而非纯粹的白玉。在其内部,还散布着深红色的裂纹。一天,一位在文物商店工作了四十多年的老专家来访,他细心审视后,说:“这是红玉。”随后,他详细介绍了红玉的由来与流传,这是我第一次听说过有着这种颜色的珍贵宝石。
老专家讲述道,即便是那些一生致力于研究古董的人,也仅仅见识过几次这样的红玉。我被他的话语深深吸引,从那时起,我开始有意识地搜集有关这类宝石的资料,与其他收藏者共同探讨,以增进我的了解。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对这些瑰宝有了一定的认识。
据了解,红玉大致可分为三种:原生、次生和籽型。而和田原生的则是由于岩石液体冷凝形成过程中的铁元素掺杂,使之呈现出鲜艳的颜色。它不论颜色如何变化,从内到外均保持一致,有棕黄、粉黄至肉黄等不同形式,而且每一种都具有均匀的一致性。
接着,是和田次生的,它们是在形成籽料时,由外界铁元素或其他因素影响而产生改变。此类赤色品种,其颜色从浅变深逐渐递减;其芯部依旧是青白两种基本形态。而糖珠之一,汉代笔洗亦属其中。
最后,有和田籽型,那些来自喀什河流域获得的大量籽料,其中含有各种各样的皮壳,因此也被称作“烂漫之珠”。当然,这只是目前一些收藏爱好者的认知。在近现代工艺师的手下,这些美丽蛋糕般构造被精巧雕琢成各种图案或形象,可谓“巧手妙技”。
然而,在古人眼中,他们并不将这种带有各式各样皮壳的小球定名为“烂漫之珠”。因为清朝以前历朝历代皆没有留存下来的大理石面层直至晚清时代才出现如此风格。而《竹书纪年》记载:“璑三采朱苍白”,其中朱指的是赤色;苍指的是灰黑色;白则代表纯净无暇。不过,《春秋左氏传》提及赤琉璃称之为最尊贵不可匹敌之一品无双,如同星辰一般稀少难寻。我终于在熟人手中得到了两只勒子——它们以其独特美丽令人惊叹,每一丝光线似乎都能反射出它本身所蕴含的情感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