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醉釉郎窑红仿佛在生产工艺流程卡图片中倾诉着她的故事
郎窑红的传奇——一对完美的瓷器故事
在北京这段时间,我有幸遇到了一位藏友,他手中珍藏着一对绝品郎窑红碗。清乾隆时期,外紫金釉内青花,装饰着精致的花卉纹样。这对碗被域鉴评级为永久保真品,尺寸直径7.5厘米,口沿有一小磕,但余下全是完好无损。此藏友和我分享了这些瓷器的来历,这是一段关于抗战时期文物大转移的故事。
1933年,当日本人的威胁越来越严重时,杭立武作为政府教育部政务次长、故宫博物院理事会理事,在抗战期间组织了大量文物转移到西南大后方。随着解放战争爆发,政府四面楚歌,当蒋介石撤离前,从故宫带走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包括“国立故宫博物院”的宝库。这些珍品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并流传至今。
此对郎窑红碗,是由此位藏友祖辈偶然得到并流传至今。这对精品体现了明代初创,以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社会经济繁荣达到了我国历史上的高峰。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釉汁厚而产生流淌,因此成品往往在口沿露出白胎形成旋状白线,即著名的“灯草边”。底部边缘则呈现黑红色,使其更显珍贵。
为了避免流釉不过底足工匠使用刮刀在圈足外侧刮出一个二层台,这是郎窑红独特技法,被称作“脱口垂足郎不流”。由于康熙郎窑红之所以如此珍贵,它们仿制者众多,而后世仿造者通常采用雍正或哥釉再加绿或彩色的方式模仿康熙时期各色郎窑器。
2005年,一件以236万元价格拍卖的一件清康熙郞窑红釉胆瓶,在香港苏富比春季皇苑雅玩专场拍卖会上成交,此胆瓶底刻乾隆御制诗《咏宣窑霁红瓶》。艺术品收藏市场上,对这种艺术作品抱有极高评价和信任,我们诚邀各位广大藏友交流微信号15261738677,与我们共享这份收藏与文化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