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手工艺之美人醉釉仿佛郎窑红在低语
郎窑红的传统美人醉釉,源自清朝宫廷督陶郎廷极的烧制,故称“郎窑红”。在北京的一次偶然机会中,我结识了一位藏友,他珍藏了两件完好的郎窑红碗。其中一件是清乾隆时期的外紫金釉内青花纹杯,域鉴评级为永久保真品,尺寸直径7.5厘米,口沿有小磕损,但余部完好无损。藏友向我详细介绍了这两件瓷器的历史和由来。
这些瓷器最初是在1933年,由于华北局势紧张和日本威胁,该时任政府教育部政务次长、故宫博物院理事会理事杭立武组织大批文物转移到西南大后方。在1949年蒋介石撤离前,从故宫带走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包括这两件郎窑红碗,这些文物现存放于国立故宫博物院。
此对郎窑红初创于明代,并在清代得到很大发展。尤其是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社会经济繁荣时期,其工艺达到了我国历史上的高峰。此对碗色彩绚丽,具有强烈玻璃光泽,并具有一种独特的技法——刮刀圈足以阻止流釉淌下,以避免流釈不过底足。
由于康熙郎窑红之珍贵,有许多仿造者模仿其风格,但区别主要在于:仿品多出现白色星点或上下半部颜色反差较大;胎质松散且分量不均;器型失去了典雅端庄;口沿与圈足工艺不同。此类仿品往往价格低廉,不如原版作品精致细腻。
此类艺术品收藏价值极高,如2005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的“清康熙 郎窑红釉胆瓶”就成交236万元。这对碗也是如此,它们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而且能够见证中国几百年的文化和工艺传承史,是真正值得收藏的古董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