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空白时期官窑瓷收藏指南揭秘工艺流程图与珍稀物品
明代空白时期官窑瓷的收藏指南:揭秘工艺流程图与珍稀物品
在探索明代空白时期官窑瓷的世界时,我们常常会听到“黑暗期”这一称呼。这个时间段,具体指的是正统年间(公元1436-1449年)、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6年)和天顺年间(公元1457-1465年)。这些瓷器不仅能让我们对当时的经济、文化状况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而且它们也具有特殊的地缘政治意义。
清代磁州窑系黑釉涩圈圈足叠烧工艺碗,造型饱满舒展,釉面温润肥腴,胎质干爽。通体包浆具有一定的老化迹象,制作工艺时代风格明显,是一件难得的真品,有一定收藏价值。随着时间推移,这类瓷器价格上将有一定的增值与保值空间,对于喜爱收藏的人来说是一笔不错的投资。
例如,一件成化青花「婴戏图」碗,它尺寸为21.4厘米,被估价为HKD 2,600,000 ~ 3,000,000,最终以HKD 7,820,000成交。这件作品曾在2012年的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中成功售出。此外,还有另一件明空白期至成化青花矾红九龙闹海图大碗,以RMB 500,000 ~ 800,000被估价,最终以RMB 2,990,000成交,在2021年的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春季拍卖会上公开销售。
对于那些认为“空白期”三朝所烧制出的瓷器绝大部分都是民窑产品,没有官窑之作的人来说,他们通常依赖以下几点论据:首先,“空白期”瓷器中的器型规律性并不高;其次,无论是青花还是釉里红色陶瓷,其工艺都未达到永乐、宣德两朝那样的细腻水平;再者,即便是在胎质方面,也无法完全达标。
然而,这种看法并不全然准确。在《明英宗实录》、《大明会典》、《明史》、《浮梁县志》、《江西大志陶书》等历史文献中,都有关于景德镇皇家窑厂仍在继续生产瓷器的情况记载。因此,从学术角度来看,“空白期”并非完全没有官窑之作,而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了质量和数量上的下降。
例如,一份带纪念款的高7.7厘米、宽12.3厘米的青花笔架,就被发现存在于广东博物馆中。这表明,即使在“空白期间”,官方也是进行着较精细的手工艺制作工作。但遗憾的是,大多数这样的作品都缺少落款,使得辨识它们是否为官产变得更加困难。
此外,还有一些精品,如一件 明代宣德─到“空白期间”的青花缠枝莲纹梅瓶、高28厘米,被估价为RMB380,000 ~ 580,000,最终以RMB598,000成交,或是一只 明代宣德─到“空白期间”的青花龙凤纹梅瓶、高35厘米,被估价为RMB80,000 ~ RMB10000,最终以RMB46000 成交,都展示了该时期雕塑艺术家的技巧和才华,以及他们对自然美景描绘能力的一致性和深刻性。此类作品,不仅因为其独特性的艺术价值而受到追捧,而且它能够提供一种穿越时间隧道,与古人交流思想的情感体验,对于喜欢这种类型收藏者的吸引力无疑很强。
总之,当我们谈及这段历史的时候,我们必须考虑所有证据,并且要了解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挑战。而对于那些真正热爱这门艺术以及愿意去研究它的人来说,那些来自不同时代,但同样承载着丰富信息和情感故事的小小陶土片,它们就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之间桥梁,让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我们的历史以及人类文物传承过程中的智慧与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