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玉璧穿梭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以其独特的造型为我们讲述着一段段历史故事
汉代玉璧的艺术风格在其边沿加宽,立缘剖面呈现方形的独特造型中展现出来,与战国时期三角形立缘形成鲜明对比。璧面上的谷纹和蒲纹颗粒显得更加大而稀疏,凸起不够深入,谷粒上部则显得更加浑圆。同时,组合着各种各样的纹饰,其中甚至包含了吉祥的文字图案。在许多玉璧中,可以看到璧面的设计被分为内外两区,每一区域都有自己独特的纹饰模式,一般来说内区会是蒲纹或涡纹,而外区则可能是龙或凤的图案,有些较大的玉璧甚至分为内、中、外三区,每个区域都精心雕刻着不同的图案,如双身龙、凤鸟或蒲格涡。
到了东汉时期,这种玉璧变得更加厚重,其外缘立面的弯曲也更为明显,但这种类型的玉璧已经相对少见。反观那些附有透雕装饰的手工艺品,则变得越来越流行,其中包含了很多吉祥的话语铭文。同样地,在这些玉璧上,我们可以看到内外两区分别由不同图案构成,比如涡纹或者蒲纹作为内层,而兽面或鸟类图案则成为外层的一部分,有些作品中的游丝毛雕尤其令人叹為觀止。
值得注意的是,从东汉到隋唐时期,这种类型的玉壁几乎消失无踪。如果我们翻阅杨伯达先生主编的大作《中国玉器全集》,很难找到代表性的这一时期之作。这段历史让人感受到了文化与艺术风格如何随着时代演变而变化,以及某些传统工艺如何在时间长河中逐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