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籽料毛孔造假鉴别指南
和田玉籽料“毛孔”造假鉴别指南
在新疆的和田地区,和田玉以其独特的自然风貌而闻名,其中籽料因长期的地质作用,表面形成了如同皮肤毛孔一样的细小砂眼,这种特殊的纹理是鉴别真伪的一项重要依据。然而,在市场上存在大量模仿品,其制造者通过各种手段试图复制这种天然现象。
真正的和田玉籽料表面的“毛孔”特点如下:
“毛孔”不仅仅是坑洞
放大镜下可以观察到,籽料表面呈现出山峦般起伏,不同深浅的凹陷处有粗大的“毛孔”,而突出的部分则有细腻的小空隙。此外,“毛孔”的光泽度一致,温润柔和,与人的皮肤相似,而不是简单的坑洞。
“毛孔”分布不规律
天然成型的“毛孔”分布通常是不规律且杂乱无章。光白色籽料上的“毛孔”看起来较为均匀,但对于带皮色的籽料来说,“皮色深的地方可能‘毛孔’就会粗大一些,而皮色浅或者没有皮色的地方,则‘毛孔’会相对均匀、细小”。
可能出现擦痕
玉石在搬运或地质运动中可能会与硬石产生擦痕,如此类擦痕往往很浅、条状,有时也由人为原因造成,比如机器摩擦或开采过程中的意外碰撞,这些都是极不规律的情况。
常见的手工造假方法包括喷砂、酸蚀、滚筒以及人工或机器凿法。这些方法虽然能够模拟天然形成,但却缺乏自然之美,并容易被专业人员识破。
喷砂法:生成的小、“磨肌纹”大小均匀,深浅一致,看起来像附着在玉石表面,有颗粒感。
酸蚀法:酸蚀后的蛋白质结构改变导致微观结构变化,可留下酸蚀斑,但这并不等于天然形成。
滚筒法:将切割后的山料与碎英一起放入滚筒搅拌,可以产生类似自然磨损效果,但经常伴随着明显的人为打磨痕迹。
人工/机器凿法:使用钢针或金刚石针尖捣出印记后,用油石打磨,使得印记看起来稍微接近自然,但是方向性明显,无论如何都无法完全掩盖其人为加工痕迹。
综上所述,对于想要区分真伪的手段,我们需要仔细观察并比较实际情况下的“麻皮坑状”,寻找那些异常的大、小不一、“整齐划一”的标志,以确保购买到的商品是纯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