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藏文物流通交易体制机制完善 社会关注工艺美术专业学科发展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众多文物不断地被发掘出来,但遗憾的是,这些文物往往无法找到合适的归宿。媒体上常有报道,农民挖掘到珍贵文物后,他们不知道这些文物究竟是自己的财产还是国家所有。在近期,关于民间收藏的问题,上级机构也提出了要求,要加快完善文物流通交易体制机制。这一措施对于民间收藏者来说将带来什么好处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文物的去向主要分为三种:有的被国家接管,有的留在了民间,而有的则流入了海外。作为拥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中华民族,我们深知这些文物对于我们文化传承至关重要。国家对此显然持有极高重视。
其次,我们注意到一些珍贵艺术品已经通过拍卖成交,如明永乐剔红周敦颐爱莲图葵式盘,以HKD 1,480,000成交;法国拿破仑三世时期银质鎏金双耳大瓶AndreAucoc制,以RMB 1,840,000成交等。此外,还有清乾隆御制诗仿汉石渠阁瓦砚以RMB 1,380,000成交等。这表明我们的古代艺术品不仅具有高价值,而且能够在国际市场上获得认可和尊重。
我们知道,每年的走私案件中,有大量中国古籍和艺术品被非法运出国门,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因此,完善文物流通交易体制机制,就是为了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不让它们再度流失。
目前回收国宝方式主要包括捐赠、主动归还以及国家购买。不过从当前的情况看,通过购买回购占比最大。而且近年来,由于银行支持,对于艺术品进行抵押贷款,使得喜欢收藏的人们可以更容易地获取资金,从而促进了整个文化产业发展,为个人经济增添了一份保障。
最后,在这个趋势下,一些专家认为,现在古玩市场、艺术品市场已成为新兴产业,与房地产或者股票同样具备投资价值。在短时间内,其规模扩张迅速,可见未来发展潜力巨大。而这项政策,也意味着国家更加注重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文化瑰宝,让每个公民都能参与其中,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