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历史文化深藏50个传统小知识闪耀收藏鉴赏艺术品辨识
翡翠,源自硬玉之美,绿色如翠,红色如羽。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将其比喻为鸟羽,即“翡”赤羽雀,“翠”青羽雀。
古人借用这两个形容词,将其应用于描绘红绿色的饰物。宋代后,这两个字合并,用来描述碧绿色的碧玉,那时的“翡翠”指的是硬玉的集合体,以缅甸产地而闻名。
考古资料显示,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18世纪硬玉从缅甸传入中国云南,而我国真正拥有的缅甸翡翠是明代以后的事。在清代,由于皇宫贵族对她的喜爱,价值百倍成为“玉中之王”。
拍卖记录表明,一些高档帝王级别的晶莹透明、纯正颜色的玻璃种和冰种观音像或镯子曾经以数百万港元成交。而一对晚清老坑种珠宝镯子甚至达到了1000万港元,可见其增值空间巨大且具有极高鉴赏价值。
近年来国内拍卖会上的高级翡翠报价不断创新高,其增值速度超越了其他保藏品,因此预计未来仍有无限增长空间,让收藏爱好者们寻找并珍视这些稀缺品。
不同类型的老坑玻璃种与其他类型相比更具价值,其中最重要的是它们细腻纯净无瑕疵的质地,以及呈半透明或透明状在光照下展现出的独特特性,是真实上品或极品中的佼佼者。
对于收藏家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只有达到一定标准的上等品才具备收藏价值;接着要了解三大概念——种、水、色,并根据这三者的完美结合判断是否佳品;最后,一件达到收藏标准的首饰必须具备天然未加工状态、高质量形态和出众工艺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