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古今传承文化大革命历史回响
翡翠,源自古玉,色泽生于红绿。许慎《说文解字》中,将“翡”比作赤羽雀,“翠”比作青羽雀,以此来形容碧玉之美。
在宋代,硬玉被称为“翡翠”,这时的“翡”和“翠”不再仅仅指红绿,而是用来描述碧绿色的玉石。这种硬玉主要产自缅甸,因此也被称为缅甸玉。
据李约瑟等历史学家考古文物资料显示,18世纪初期硬玉才从缅甸传入中国云南。明代之后,我国真正开始收藏与使用缅甸的这类硬玉。而到了清代,由于皇宫贵族对其喜爱,它的价值大幅提升,被尊称为“玉中之王”。
苏富比和太古佳士得拍卖行的记录表明,有些高档帝王级别的玻璃种、冰种、糯米种等珍品,在拍卖会上售价飞天,如1981年香港佳士得一尊玻璃种观音雕件价值达300万港元,一对晚清老坑种镯子的价格更是达到1000万港元。
因此,有人常说:“黄金有价,但好不好难以衡量。”近年来国内一些珠宝拍卖会上,高级未经加工过的人工处理真实自然透光通体均匀纯正色彩且结构细腻无瑕疵且具备良好工艺的制品报价不断创新高,其增值空间超乎想象,是其他保值品类所难以企及。
然而,不同类型如玻璃种、冰种、糯米种等各有特点,其中老坑玻璃種尤其受欢迎,因为它具有半透明或透明状,而且纤维交织变晶结构主导,使得肉眼难以见到晶粒,同时具有极高收藏价值。
对于收藏者而言,要注意以下几点:
只有达到一定质量标准的大型商业性质硫磺矿才具备较好的市场潜力。
需要了解三大概念:水(含量)、色(颜色)和样式(形态)。
收藏级别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原生状态、高质量材料以及优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