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美人釉郎窑红绽放中国传统文化小手工之魅力
在北京的某个时光里,我有幸遇到了一位藏书之士,他手中珍藏着一对完美无瑕的郎窑红碗。这对碗,清乾隆年间制作,外为紫金釉,内施青花纹,以花卉图案装饰。据说,这种瓷器曾被域鉴评级永久保真,并拥有尺寸直径7.5厘米。虽然口沿有一小磕,但余下部分保持完整无损。此藏友向我讲述了这些瓷器的由来,那是一段关于抗战期间文物转运的故事。
1933年,当日本人的威胁越来越严重时,杭立武作为政府教育部政务次长和故宫博物院理事会理事,在抗战期间组织大批文物转移到西南大后方。他提出了将国宝转运的计划,并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在1949年蒋介石撤离前,从故宫带走了大量珍品文物,这些文物现在存放在国立故宫博物院。
这位藏友祖辈在一次偶然机会中获得此对精品郎窑红碗,而这对碗就这样流传至今,最终回归国内得到珍惜。郎窑红最初创于明代,而清代则有很大的发展。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社会经济繁荣的情况下,制瓷工艺达到我国历史上的高峰。
这对郎窑红色彩绚丽,有一种强烈的玻璃光泽。由于釉汁厚,在高温下产生流淌,所以成品通常会在口沿露出白胎,如同旋状白线,被称为“灯草边”。底部边缘釉汁流垂凝聚,近乎黑红色。这是郎窑红独特技法之一,即“脱口垂足郎不流”。
由于康熙郎窑红极其珍贵,因此后世仿造者较多。但仿制品往往存在多种问题,如釉面出现白色星点,上下半部颜色反差过大,不协调;胎质松散,不够密实;分量轻重不当;器型缺乏典雅端庄;口沿和圈足工艺不同等。而真正的康熙时代作品,则以其精湛工艺和典雅造型闻名遐迩。
2005年,一件清康熙时期的兰亭盆在香港苏富比春季皇苑雅玩专场拍卖会上以236万元成交。这件作品底刻了乾隆御制诗《咏宣窑霁红瓶》。艺术品收藏一直是诚信相伴,与您分享更多收藏秘籍,请关注微信号15261738677,让我们共同探讨这个充满智慧与美感的小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