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美人釉郎窑红仿佛在工艺过程中沉醉
在北京的某个时光里,我有幸遇到了一位藏书家,这位藏书家手中珍藏着一对完美无损的郎窑红碗。这些碗上镌刻着“清乾隆·外紫金釉内青花·花卉纹”,据称域鉴评级永久保真,尺寸直径7.5厘米,品相虽有一小磕,但余下全好。这位藏书家向我讲述了这对碗的来历。
1933年,随着华北局势紧张和日本人的威胁加剧,政府教育部政务次长、故宫博物院理事会理事杭立武组织大批文物转移到西南大后方。在解放战争爆发并蒋介石开始撤退前,他又提出将国宝转运,此举得到了许多人支持。1949年蒋介石撤离前,从故宫带走了大量珍品文物,其中就包括此对郎窑红碗,这些文物现存放在国立故宫博物院。
这对郎窑红碗由此藏友的祖辈偶然得到,并流传至今,它们是郎窑红初创于明代,在清代得以大发展的一部分。此类瓷器色彩鲜明,有一种玻璃般的光泽。由于釉汁厚,因此在高温烧制过程中形成流淌,使得口沿常呈现出旋状白线,而底部边缘则近乎黑红色。
工艺上的独特之处在于工匠使用刮刀在圈足外侧刮出一个二层台,以阻止流釉淌下来,这就是著名的“脱口垂足郎不流”的技法。此技术使得康熙郎窑红成为极为稀有的艺术品,其仿造者众多,但真正符合康熙标准的是极少数,即使如此,一件清康熙时期的郊郡士行杯曾经以236万元成交,是非常罕见且贵重的收藏品之一。
此外,还有一件艺术品——杨紫卿粉彩人物渔家乐大底帽筒,全美好,无瑕疵。它是一件老旧而珍贵的大名家作品,其胎质干老坚密,底款官窑内造,大名家作品档次高自然老包浆,是非常值得收藏的一样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