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故事中的玉器生意繁华与衰败对偶
从公元前五千年的河姆渡文化时期起,玉器就已在我国展现出其悠久的历史。如今,一件距今一万二千年以上的用岫岩老玉料打制成的砍斜器在辽宁鞍山海城东南的小孤山出土,证明了中国玉器的发展不仅始于打制,还逐渐演变为磨制和琢磨,这种进程表明在一万多年前,我国就已经开始使用玉石共用的时代。然而,由于和田玉、翡翠等资源有限,其交易价格不断上升,使得许多喜爱这些材料的人望而却步。
这种情况导致原料投资者难以放弃高价,而琢玉者则为了保留原石价值,不敢也不愿进行雕琢。在实际操作中,即使有工艺精湛的大师亲自琢刀,也进一步提升了玉雕品质,但这也加剧了价格上涨。这一切都使得大众收藏变得困难,最终成为小众收藏家赏玩之物,对整个行业发展不利。
当前做玉器生意的商家存在欺骗性经营模式,他们利用抽奖和抵现金等手段吸引顾客,以低价入手但标价高昂。此外,有些商人通过黄金有价、玉无价这样的说法进行低成本、高利润的手段。而有些商人则通过包装炒作,将一些低价的玉种比如阿富汗或韩国进口的一些类型进行国家鉴定机构认证,但价格差异巨大,这种做法被认为是挂羊头卖狗肉。
此外,有些经营者只关注暴利,不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而是利用民众对未知事物好奇心情进行夸大宣传。例如,一位新开服装店需要15万元资金才能启动,而一些做玉业的人只需10万元就能获得相似的收益。这背后可能是因为很多人对珠宝认识不足,导致市场空间巨大。但根据本人的几十年经验,这并不构成一个健康可持续的地道企业项目,只是一种投机倒把赚取非正当利益的手段。
我们应该回忆起“君子求财取之有道”的古训,以及遵循规矩经商守信誉底线。真正值得尊敬的是那些以品质温润经营美好事物的人们。对于那些觉得现在做不了好的能人,我们鼓励他们思考,或许会迎来另一轮致富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