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龙喀什河畔的和田挖玉人笔尖流出的故事
在我跳进和田市郊区米力尕瓦提荒滩上一个6米深的坑中之前,65岁的挖玉人阿卜杜·哈拜尔把一块馕饼和着水塞进嘴里,以抵御已经来临的饥饿与困倦。哈拜尔每天在这片荒滩上干十多个小时活,整个月中,他需要在这片沙漠边缘的戈壁滩上面临孤独、疲惫、饥饿、寒冷,以期挖掘出哪怕一小粒和田玉,那将是对他最好的报酬。这個荒滩上的深坑以外的世界似乎與哈拜尔無關,他並不知道,由於前往新疆贩玉的漢族商人的骤减,和田美玉曾經持續火熱的銷售如今基本處於停滞。
在一個他曾經挖掘了半個月卻沒有任何收穫的地土坑里,哈拜爾用帆布和木架搭起了一個簡易帳篷,他就住在里面。每一天,他都在這個帳篷附近開掘新的土坑,尋找著新的玉石。對他來說,這是一種古老的賭局,赢了,他可能會挖到價值幾十元直至幾千萬的大寶貝,而輸了,他輸3塊錢——一天三個馕餅的價錢。
哈拜爾在孤獨等待好運來敲門。“也许不久后就会有大奖。”与哈拜尔一起在这里挖玉的人买提江笑着用维语说,“谁知道呢,这都是真主安排。”日落时分,他们举行例行仪式,在西方祈祷,为地下的宝玉祈求真主赐予。在还能看到光亮的时候,他们穿好鞋子又跳回坑中,用尽最后一点光线期待泥土中的幸福闪光。“要不要赐给我,或什么时候赐,是真主说的。”买提江一边笑,一边咀嚼几片莫合烟叶,用以提神。他清楚知道,现在很少有内地商人敢来新疆买玉,但他相信真正好的玉仍然是稀有的,“因为现在和田玉资源几乎没了,即使连米粒大小的一点也翻不出来。”
去年,这个不到30岁的小伙子就在这里附近挖出了一个饭盒大小白色的珠宝,将其卖给同村的一个珠宝商,让对方给了一份40万,这让他的财富第一次触手可及。在之后几个月里,他用这40万雇了一辆机械设备继续深入探寻,但好运再次远离此处,没有再找到任何价值的小颗粒。很快,这笔钱花完了,当最后一次账目结清后,与他们一起工作过的一位司机急忙赶往下一个目的地,将买提江一个人留在地底下。他重新变回从前的样子:“除了这身西服,我什么都没剩下。”
这里是新疆南部和田市边缘,每年雪山融化后的洪水会带走昆仑山上的沉积物,其中包括几千年的历史沉淀成堆积于河床旁边的手工艺品,被称为“美丽”的才华汇聚之作。而仅仅是在最近几年,更超过10万人蜂拥而至这个戈壁荒野,在疯狂钻研寻找其中隐藏着无数传奇故事的地方,而这些珍贵遗产随时间逐渐增值。但只有最近几年,它们被发现并迅速成为市场上的热销商品,从原产地流向遥远南方,然后经过切割打磨雕琢,再传送到北京上海这样的现代都市。而数千年以来它们流转所经历的地方保持这一路线更长久恒稳;反复演绎的是原产地那些勇敢寻宝者间不断重现的情景:追求梦想与绝望交织,是这个地区永恒且充满挑战的事实。此地区陷入疯狂追求财富与环境恶化之间,不断使用几个世纪未变动过技术搜寻那梦寐以求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