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之美文化内涵双重展开历史与艺术共鸣
翡翠:从玉的历史到文化内涵的探究
在古代,玉被赋予了神圣和美丽的象征意义,而翡翠更是以其独特的绿色而闻名。"翡"字源于赤羽雀,"翠"则来自青羽雀,这两字最初用来形容鸟羽,但后来被用于描绘红色和绿色的饰物。在宋代,人们将这两个字合并,用以描述碧绿色的碧玉,这时所说的“翡翠”指的是硬玉,也称为缅甸玉,由于主要产自缅甸,因此得名。
考古文物表明,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18世纪硬玉才从缅甸传入中国云南。因此,我国真正开始收集缅甸翡翠是在明代之后的事。在清代,由于皇宫贵族对其喜爱,价格暴涨,成为珍贵的宝石之一。
据拍卖记录,一些高档帝王级别的观音像价值百万甚至更多,如1981年香港佳士得拍卖的一尊玻璃种观音雕件价值300万港元,而一对晚清老坑种镯子价值1000万港元。这也证明了“黄金有价玉无价”的道理。
由于增值空间大且鉴赏价值高,使得国内外珠宝拍卖会上高级 翡翠饰品报价不断创新高,其增值速度超过其他保藏品,因此预计未来仍然拥有巨大的升值空间。因此,对于收藏家来说,要识别真伪、品质优劣,并运用慧眼去寻找那些真正具有艺术和文化内涵的地球之珍——纯净、细腻、透明度极高且颜色均匀的小巧精致作品。
老坑种玻璃光泽最为稀少与珍贵,它们呈半透明或透明状,是顶尖质量中最高等级。而对于想要收藏这样的璀璨财富的人来说,要明白只有达到一定标准才能作为稀有的上等货物。此外,还需考虑三个关键要素:结构(如玻璃种)、通透度以及颜色,以确保所选项能真正成为一件收藏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