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里的故事和田玉籽料究竟还有多少真相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谣言与真实
名字里的故事:和田玉籽料的真相与谣言
自2015年5月,和田地区首次对外公拍了1000亩戈壁范围的籽料开采地,紧接着在8月份又公拍了2500亩开采地。这是自2007年当地政府实施禁采令以来,对外如此大规模公拍的一次。那么,这些公开的籽料开采地能否满足市场需求?新疆还剩多少籽料可供开采?
了解这些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和田玉近十年的发展史记。2003年,大多数人还不知道和田玉的价值。而到了2004年,开始举办和田玉石旅游文化节,并且两年后,又搞了两届和田玉文化学术研讨会,普及了玉石的基本知识。
早期,当地方政府对于出产玉石的地皮管理并不严格,只需缴纳一定费用,便可获得玉石开采资格。随着时间推移,人们从挖掘中发现商机,而城市里有工作的人,也开始做起了玉石生意,这也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想要致富的人们。
到了2005、2006年,上百万人同时在河床挖掘,而3000台大型挖掘机同步工作。在这个时候,有很多人对那段场景记忆犹新:“我在和田龙喀什河沿线看到了最壮观的场面——上千台挖掘机、数万人疯狂地满河床挖玉。”
然而,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国土资源部下发限采令。在2007年的10月,一系列禁采措施被实施。大型机械全部从河床撤出。当地政府联合十大职能部门展开“禁止乱采滥挖专项行动”,对无序现象进行整顿。
2011年的8月,再次下令并对龙喀什河实行百分百关闭,无论是挖掘还是人力采都一律禁止。此后,由于资源愈发稀缺,加之成本高昂,使得原石价格飞涨。
而2012年的“新矿”开采,是首次自禁 采之后,对外如此大规模公拍。但此次要求非常高,“古河道”起拍价达到了50万元/亩(为矿业权价款),每亩还要缴纳20万元多元的地质环境恢复保障金。实际上,即便是这样巨额成本付出的情况下,在短时间内能否确保好质量的问题仍然存疑虑。
参与过民间公拍活动的小伙子青说:“虽然政府已经公拍了1000亩,但由于禁 采措施更严格,实际上挖出来的料并不会比以前增加多少。” “现在成本太高,有时就像碰运气一样。”
还有其他报道指出,小伙子捡起一个乒乓球大小白色石头,但买买提·吐尔逊摇头表示不是良品,现在没有这么大的宝贝。“不是珠宝,现在没有这么大的珍珠。”小伙子的表情很平淡。而铲车倾泻沙土,他们眼神织成网筛选,每一块都可能是一粒豌豆大小的珍贵宝藏。
尽管现代工具进步了一些,但是对于山路险峻、空气稀薄、环境恶劣等困难,不但没好转反而更加艰难。现在依旧靠驴背或肩扛将珍贵物品运出山脚下的峡谷。而关于这方面,还有一句顺口溜形容了一位勇敢勉强前行者:
一头小小毛驴,
二尺赶路短鞭,
三伏犹如寒冬,
四季不知春夏,
五更露水湿衣裳。
六处风吹雨打身,
七心忧事不宁静,
八日长夜漫漫路,
这种艰辛不仅体现在技术上的挑战,更体现在生活上的重负,以及精神上的压力。不过,无论如何,那些坚持下去的人,都希望能够找到那颗真正属于自己的“命题”。
最后,我们来思考一下这样的情景:如果真的有一天,因为某种原因导致所有的大型机械都不再可以使用,那么未来几代人的生活又会怎样?他们是否能够继续保持这一传统行业,以维持他们家庭乃至整个社区经济结构?或者,他们将不得不寻找新的方式来赚取收入,从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答案显然是一个未知,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无论何种结果,最终决定的是那些勇敢追求梦想者的决心以及他们不断探索未知世界的心态。不管是在广阔无垠的大自然中,或是在充满挑战与变化的小城镇里,他人的故事总是在这里慢慢绘制,而我们的追逐则永远不会停止直到我们找到那个属于自己命题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