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中国冷门非遗工艺之美文化收藏鉴赏之妙
翡翠,源自硬玉之美,绿色如翠,荼红亦称其名。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将两字解释为鸟羽之意,是对翡翠两字的最初使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形容词被用来描述碧绿色的玉石,大约在宋代时期,将这两个字合并使用,以指代碧玉。由于主要产于缅甸,因此也被称为缅甸玉。
考古证据表明,英国历史学家李约瑟认为18世纪硬玉才从缅甸传入中国云南,而我国真正出现缅甸翡翠则是明代以后的事。在清代,由于皇宫贵族对她的喜爱,翡翠价格飞涨,被誉为“玉中之王”。
苏富比和太古佳士得拍卖行的记录显示,一些高档帝王级别的翡翠曾经价值百万。例如,在1981年的一次香港拍卖中,一尊玻璃种观音雕件售价达300万港元;一对晚清老坑种镯子甚至价值1000万港元。
因此,有人说:“黄金有价,但玉无价。” 翡翠不仅增值空间大,而且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此外,它们在近年来的拍卖会上报价不断创新高,其增值速度远超其他保藏品。
国内一些珠宝拍卖会上,高级翻绣饰品报价不断攀升,其增值能力令人瞩目。因此,对于收藏爱好者来说,用慧眼去寻找真品仍是一个巨大的机遇。这其中,还包括了玻璃种、冰种、糯米种等多样化的类型,其中老坑玻璃种尤其受到珍视。
老坑玻璃种以其细腻纯净,无瑕疵而闻名,其特点是纤维交织变晶结构主导,小晶粒使肉眼难以见到“颜色”,但在光照下呈半透明或透明状,是最顶尖的品质之一。
对于收藏者而言,要识别是否具备收藏价值,可关注三个关键点:即“水”、“色”、“体”。只有达到一定标准的大型、高质量和工艺精良的一件首饰才能成为稀有的收藏级别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