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翡翠历史与收藏之对偶鉴赏
翡翠:从玉的历史到文化收藏的对比鉴赏
在中国,文化是什么?它是由数千年的历史和传统所塑造的,是一股无法言说的生命力。其中,翡翠就如同这份文化的一部分,它不仅是一种硬玉,更代表着绿色的纯粹与红色的热情。
东汉时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翡”比作赤羽雀,“翠”则形容青羽雀。这两字原本用来描述鸟羽,但后来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用来描绘红色和绿色的饰物。到了宋代,这两个字合并,专指碧绿色的碧玉,而这种玉主要产自缅甸,因此又称为缅甸玉。
考古证据表明,英国历史学家李约瑟认为18世纪硬玉才从缅甸传入云南。而我国真正开始收集缅甸翡翠则是在明代之后的事。在清代,由于皇宫贵族对其喜爱, 翡翠价格百倍,成为玉中之王。
苏富比和太古佳士得拍卖行的记录显示,在过去,有些高档帝王级别的玻璃种、冰种等透明且晶莹通透的观音雕件甚至价值达300万港元。一对晚清老坑种玉镯更是价值1000万港元,可见其增值空间巨大,又具有极高鉴赏价值。
近年国内一些珠宝拍卖会上,不乏高级翡翠饰品报价创新高,其增值速度超乎想象,所以说在今后的升值空间是我们无法预测的,对于每位收藏爱好者来说,都是一个难得探索真实好品机会。
而关于种类,也有玻璃种、冰种、糯米種、油青種等多样,其中老坑玻璃種尤为珍贵,以纤维交织变晶结构主导,其质地细腻无瑕疵颜色纯正亮丽均匀呈半透明或透明状,是顶级或极品中的极品。
至于收藏注意事项,一般认为只有达到一定品质以上等级别才能具备较好的保值能力,而不是所有都能作为稀有资源进行保养。此外,还需要考虑三个关键概念:“水”,即通透度;“色”,即颜色;以及最重要的是“种”,也就是结构类型,其中玻璃種及冰種被视为上乘佳品。最后,最好的工艺也是提升其艺术价值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