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询的故事红玉古称最高贵的玉石品种
十年前,我在一家地摊上偶然发现了一块汉代的玉洗,外观为白色透闪石质地,呈深红色。对此感到困惑,便询问摊主,并告诉他我的怀疑——这是否是一块带有红色皮肤的白玉。然而,无论我如何研究,都无法解开这个谜团。
直到有一天,一位经验丰富的文物商店工作人员来访,他仔细端详后指出:“这是红玉。”随后,他详细介绍了红玉的历史和特性,这是我第一次了解到除了青、绿、黑等常见颜色的外,还有其他颜色的玉石存在。
据他所述,红玉可分为三类:原生红玉、次生红玉和籽型红皮籽玉。原生红玉是由铁元素掺杂形成,其色泽不仅自内而外均匀,而且可以是棕紅至粉紅之别;而次生红玉则是在形成过程中受到铁或其他因素影响,从而呈现出渐变色的效果,它们甚至被归类为糖珠的一种。此外,籽型的和田河流域中的蓝宝石样本也可能具有多种颜色的皮壳,被称作“籽”或“籽瑶”,其中以其独特美丽著称。
我收藏了几件这样的珍品,其中包括一枚汉代笔洗,由于受到沁水影响,其表面覆盖着鲜艳的深赤色,这正是次生的这种类型所特有的美感。而古人并不将这些带有不同颜色皮壳的材料视作真正的“胶”。直到清朝晚期才开始留下这些精致的手工艺品,而现代工匠则通过巧妙雕刻技巧,将它们打磨成各种图案或形象,使得这些手工艺品更加珍贵。
《玑》、《璇》、《碧》等古籍中提及到了五种主要颜色的宝石,其中最为稀少且昂贵的是一种名叫“鸡冠”的赤紫宝石,即我们今天所说的最高级别的人造钻石。这使我意识到,在当时,对于如此罕见且难以获得的情侣配饰,是多么高贵与尊贵的事情。在中国文化中,这些珍奇宝器不仅体现了个人身份,也代表了家族荣耀,因此它们通常会被精心保管并作为传家之宝交给子孙后代继承。
春节期间,我从熟人处得到两只勒子,是纯净无暇的大理花纹相间,有点像牛角包子的结构,但却又散发着特殊魅力。我将它们放大镜下仔细观察,却发现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白 玉质地,而是一种肉眼可见但却又极其罕见的地球自然产物——真实存在于地球上的天然胶。这让我对收藏世界产生了一种新的认识,那就是每一个小小的事物背后都隐藏着千年的秘密,每一次发现都是对过去智慧的一份敬畏和赞叹。此刻,我对于那些曾经让我困惑的小事物,不再只是简单理解,而是在心中播下了一颗想要探索更深层面的欲望,让我继续在这个充满神秘与奥秘的地方寻找更多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