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空白时期官窑瓷收藏指南揭秘表面处理工艺多样性
明代空白时期官窑瓷的收藏指南:揭秘表面处理工艺多样性
在探索明代空白时期官窑瓷的世界时,我们不可忽视其独特的表面处理工艺。这些瓷器虽然没有官方纪年款,但它们依然展现了当时明朝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大概状况。
清代磁州窑系黑釉涩圈圈足叠烧工艺碗,造型饱满舒展,釉面温润肥腴,胎质干爽。这种通体包浆具有一定的老化迹象,制作工艺时代风格明显,是图鉴真品,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例如,一件成化青花「婴戏图」碗,以21.4厘米为尺寸,在2012年的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估价介于HKD 2,600,000至3,000,000,最终以HKD 7,820,000成交。这件作品不仅展示了高超的手工技巧,也反映出民间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心态。
然而,这个时期发生了诸多变化,使得国势衰落,内忧外患和经济衰退导致民生凋敝。景德镇陶瓷生产也受到了影响,其制作水平和质量相较永乐或宣德朝有所下降。在考古发掘、博物馆收藏以及古董艺术品市场中几乎找不到写有纪年款的正统、景泰、天顺这三个时期的瓷器。
因此,“空白期”三朝所烧制的瓷器在学术界和收藏界引起更多关注。曾有人认为“空白期”三朝绝大部分是民窑产品,没有官窑。但实际上,这一时间段仍存在精细人手制造官窑瓷,只是大多数没有落款。而笔者曾在广东博物馆发现带有纪念款的一件高7.7厘米×宽12.3厘米青花笔架,该笔架整体器型凸起五峰连接山,可以盛水作为水盂使用。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类型如龙泉窑系青瓷杯和托盘(1368-1644年),它们具有优美造型、特殊釉色呈青中透黄,并且含墨书款。此类作品因双层工制作难度较大而具有较高收藏价值,它们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种从历史角度欣赏古陶之美同时也能感受到文人雅士生活方式的小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