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里的绮罗玉和段家玉
清嘉庆年间,绮罗乡玉商尹文达,其祖上从玉石场驮回一块毛料,通身深黑,其貌不扬,许多行家看后都认为是块最差的料,祖上便将它当块石头镶在马厩里,天长日久这“石头”被马蹄蹬踏掉部分外皮。一天,尹出行来牵马时,恰好从瓦缝中射进的阳光照在石料上,反射出几点美丽的绿光。于是,他便将石块抱去解磨,才发现这是一块上等的翡翠料。他用此料,制作了一只宫灯,于赛会之夜挂在水映寺中,整个寺院都被宫灯映绿了,观者无不称奇,轰动一时。尹携灯到昆明献给云南巡抚, 巡抚给了他一个“土千总”的官职。后来他又把做灯剩下来的碎片,加工成上百副耳片,带在耳上,能把耳根映绿,这就是被称之为“绮罗玉”的翡翠。
年间,绮罗乡段家巷有个玉商段盛才,从玉石场买回一块3OO多斤的大玉石毛料,其外表是白元砂,许多行家看后都直摇头,没有人肯出价。他泄了气,便把这块石料随意丢在院子门口,来客在那儿拴马,时间长了,被马蹄蹬掉一块皮,显出晶莹的小绿点引起了段盛才的注意,于是拿去解磨,竞是翡翠玉石的外皮,一般呈、红褐色、以至黑色,并有风化残存形成的颜色和不同的花纹, 毛料质地怎样,是无法直接看出的。因此,要根据、外皮的颜色、厚薄、精细、花纹的形态,推测毛料内部翡翠的颜色和地子,这就成了一门特殊的学问——相玉学。翡翠的质地俗称“地子”或“水头”。质量最佳的地子称“玻璃地”。 一般有“三分水”,就是上上等的高翠,但这要有经验的人才能看出,可靠性也只能有几成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