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鉴和鉴赏和田玉真假籽料的区别
品鉴与鉴赏和田玉籽料的区别
和田籽玉,真实的帝王玉,也是藏家的首选料。然而,由于籽玉的稀缺性、产量有限、开采限制以及藏家广泛等因素,其在市场上的份额仅占不足10%。此外,由于其价值的增值性和赏玩者的盲崇,造假现象愈发普遍。
真实的和田籽玉特点如下:
形状:通常不会太大,形状类似鹅卵石,没有棱角,圆润光滑。较大的籽料较为罕见。
质地:细腻缜密,是因为在河水冲刷过程中,更坚硬部分被留下,而疏松部分被冲走。此外,河水长期磨砺使得质地更为紧凑。
皮色:颜色由深入浅,不同裂隙上色的深浅程度不同,这种自然沁色的层次分明,与肉质一致,如从肉中渗出的效果。质地致密则沁色少,或在小裂缝处出现星星点点。
毛孔:尽管经过千锤百炼,但表面仍然有无数小孔,这些毛孔非常像人的汗毛孔,一般无法人工模仿,可以通过放大镜观察清楚。
硬度:一般在6.0-6.5之间,用小钢锯条划动有一定难度,而高质量皮薄且硬度略高一些,一般达摩氏6.5,用小钢锯条划不动;而低质量皮厚且硬度稍低,一般达摩氏6.0,用小钢锯条能轻易划动一点。
假冒伪劣和田玉篡改特征包括:
滚磨山料冒充籸提。
这类物品使用岫玉或其他次等山料进行滚磨成型,然后再用化学染色来模拟真品。这类产品表面的颜色浮起,不与内部材质融合自然,有时会透明或散发出光泽,对比原生的和田玉来说显得很不自然,而且几乎没有毛孔可言,以便辨识真伪。
使用低档籸提上加强皮冒充高档篸提。
这种做法涉及两种情况:
在品相不佳但具有正常结构的低档篸提上施加假皮,使消费者以毛孔作为鉴定标准误判为篸提,再被鲜艳皮色的吸引。这类产品虽然也可能存在浮于表面的饱满颜色,但要仔细观察才能发现是否真正内含沁色的痕迹,以及外部鲜艳与内部是否一致呼应。
在优良篸提之上施加假皮以增加价格,从而达到提升整体价值目的,这种“加强”过后的材料层次分明,有时行家也会迷惑其中。在辨认时需要通过强光照出内涵,并观察里面的沁色是否与外部相同,以及是否有内涵呼应这一过程中的变化,以确保其真伪。而特别是如果出现鲜艳枣红,则需格外警惕,因为这往往是一个诡计的手段之一。
最后一种情况是在优良篸提之上利用天然矿物生成各种不同的美丽纹理,使其看起来似乎自生自灭产生了这些复杂多变的人工加工技术所无法企及的“天然”美感。这类产品尤其难以判断,因为它既符合了某些级别对材料要求,又拥有了一定的艺术手法,让人难以完全把握其中真正性的界限,即使如此,在整个辩识过程中依旧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指标,要逐项考证直至确定未必准确到位。如果只凭单一指标就下结论,那么对于专业人员来说那将是一场灾难,对普通消费者而言则容易成为受骗的一员。但只要多看实物、多触摸、多学习文献资料、多查询网络资源,并咨询专业人士,你就能掌握足够信息去正确评估并避免陷阱。在辨识过程中,每一次疑问都应该反复思考,最终能够建立起对这些宝贵资源正确理解的一套全面的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