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玉璧穿梭在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时空之中
汉代玉璧的艺术风格在其边沿的宽度和立缘剖面的形状上有显著变化,与战国时期的三角形立缘相比,它们呈现出更加规则和平衡的方形。璧面上的纹饰,如谷纹和蒲纹,其颗粒大而稀疏,使得起凸效果不够明显,而谷粒顶部则呈现出更为圆润的轮廓。此外,组合式纹饰变得更加流行,有些玉璧甚至被装饰了吉祥的话语。许多玉璧将其璧面的装饰区分为两个区域,一般来说,内层是由蒲纹或涡纹构成,而外层则是以龙或凤作为主题的一系列图案;而有一些较大的玉璧,则将其装饰区划分为三个部分,每一部分都精心雕刻着双身龙、凤鸟或蒲格涡等图案。
到了东汉时期,这类玉璧体积加大,外缘立面略微弯曲,但这种类型逐渐减少。那种带有透雕附属设计的玉璧变得越来越受欢迎,其中包括一些铭文吉祥语。这一时期有些玉壁,其表面也被分成了两种不同的区域:内部通常是涡纹或蒲纹,而外部则是动物面孔或者鸟类图案;这些作品中还有游丝毛雕塑细致多变。在东汉之后直到隋唐朝,这种类型的玉壁就变得很少见了。如果我们翻阅杨伯达先生编著的《中国全集》,就会发现这段历史期间没有留下太多代表性的重要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