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绛彩瓷器之所以价值不及粉彩犹如春天里的嫩绿草尖虽然美丽却未能与夏日的成熟麦浪相提并论
其原因多端,但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点:一是浅绛彩瓷器在填彩前不用玻璃白打底,成品虽然有一种水墨画风韵,但上面的彩其实很容易剥落,保存不好可能几十年就完全脱彩了;二是浅绛彩的流行时间较短,不仅如此,光绪34年以后就逐渐衰微,再加上新粉彩的出现、冲击而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三是纯粹的浅绛彩瓷器很少见,其生存空间因此受限,而粉彩则要纯粹许多,即使是在色地釉瓷器上运用也很能发挥粉彩颜色的独特优势;四是浅绛彩瓷器属于比较特殊的品种,其藏家也不多,在市场流通性上劣势较明显。
在拍卖市场中,这些因素都得到了体现。例如,一件清光绪时期的浅绛彩松鹤双耳瓶曾经以48,243元人民币成交,而另一件同期粉色的山水诗文玉壶春则以253,000元人民币成交。再比如,一次拍卖会上的一个浅绛色八歌图笔筒以40,250元人民币成交,而另一个相同时间段内的一枝枝头清韵图碗竟然达到了80,640元人民币。这表明,无论从艺术价值还是商业价值来看,都有更高比例的人选择了那些能够展现出更加丰富和持久美感的粉色作品。
不过,也不能忽视那些具有特殊意义或保存状况良好的轻微剥落情况的小量生产工艺细节对深化艺术性的影响,它们往往能够为收藏者带来不同寻常的情感体验。在这些方面,为何没有成为主流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它们仍旧存在,并且在某些领域甚至被视为珍贵遗产值得我们去探索和欣赏。